为家乡营造出浓郁的湘南风情图——简析甘建华诗歌《茅洞桥记》文/彭敏导读:年11月1日晚,彭敏在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地图·衡南”直播间,对家乡前辈诗人甘建华诗歌《茅洞桥记》做了精彩的点评。曹晓彬书甘建华诗歌《茅洞桥记》绝大多数诗人写作的时候,都会给那个与他血肉相连的地方,加上一个很厚的滤镜,让它变得非常美好。甘建华老师的《茅洞桥记》,就是比较全面地回顾、观察、体验家乡的血缘亲情,包括山川风物与风土人情,甚至那些活色生香的东西,也都呈现得淋漓尽致。他写到家乡的桃树、香柚、春笋,还有茅市烧饼、黄皮草鱼和青辣椒煮拎豆腐,从这些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一直到人类世界的美食文化,都被诗人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我们知道古代诗词中,本身就有这么一种写法,也就是不用太多的动词、形容词,只需把许多意象拼接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奇特浓郁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就是很多诗词的意境来源。大家熟悉的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句中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组合在一块,但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与特定的情境,展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还有清初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把一个渔夫在江上独钓的高士形象,离群索居、超然独立、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氛围和感觉,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歆羡不已。在《茅洞桥记》这首诗中,甘建华老师也用了许多经典的、独特的意象,为家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湘南风情图。李清白《茅洞桥风情》截图当然,思乡的主题在古诗词和现代诗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但一般来讲,好像都是从离开家乡比较遥远的视角,重新回望自己生长的故园山水。然而,甘建华老师现时离自己的家乡茅洞桥并不遥远,而且能够经常回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以说,他是人在衡阳城里,却依然思念血地茅洞桥,这种思念之情因而变得更加浓郁炽烈。其实当代许多作家、诗人,都在构思一个关于家乡的全面写作系统。譬如,苏童会经常写到他的枫杨树故乡,莫言会经常写到他的高密东北乡。凑巧的是,不管是枫杨树故乡,还是高密东北乡,这些地名读起来、听起来都特别美,特别的有诗情画意。甘建华老师的家乡茅洞桥同样如此,这个千年古镇、衡阳南乡名镇,足以承担起我们许多诗意的想象。而说到我的家乡核心村,这么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实在的地名,感觉很多时候不太容易展开抒情与想象。洛夫先生题签《茅洞桥记》甘建华老师的抒情方式,其实是特别传统、十分经典、比较直接的。我刚才搜索“中国诗歌地图·衡南”这辑诗歌,发现十几首诗中,唯一的一个“啊”字,只出现在甘建华老师的《茅洞桥记》中:“呼吸小镇上空的烧饼味道,真香啊”。还有唯一的一个“多么”,也只出现在甘老师的诗中:“品尝青辣椒煮拎豆腐,多么鲜嫩”。这么一种非常直接、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令我想起当今许多学院派诗人玩语言、玩修辞,让人感觉天花乱坠,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就在如此诗歌背景之下,甘建华老师却采用一种接地气、很经典的方式抒写,反而会让我们回忆起过往诸多的乡间往事,重新回到中国诗歌的诗意氛围中来。(载于年11月11日《衡阳晚报》06版文艺副刊头条)茅洞桥记(中国画)四尺斗方罗杨彪.2附:甘建华诗歌《茅洞桥记》提及这三个字,我的心头忽地一热我的父亲生于斯,我的祖父葬于斯我的先祖,六百多年前迁徙于斯它通往祁阳和零陵的古道,我熟悉连接衡阳市区的两条公路,我熟悉通往世界的每一条小路,我也熟悉甚至它的每一个山冲,房顶的炊烟每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和鸡鸣犬吠每一条河流和石拱桥,我也了若指掌我见过每一株桃树开花,红艳艳的见过每一颗香柚坠枝,沉甸甸的夜深时春笋拱出墙角,我也听得清晰虽是紫色页岩山岗,出产也比别的地方多即便贫穷的岁月,节日却一个连着一个桐油灯下苦读,大学生遍布各所名校呼吸小镇上空的烧饼味道,真香啊!品尝青辣椒煮拎豆腐,多么鲜嫩山塘中的黄皮草鱼,是我的爱与乡愁天空中的每一只鸟儿,飞过茅洞桥大地上的每一种树木,植根茅洞桥我的每一次放声歌唱,都是家乡茅洞桥(原载于年1月17日《中国艺术报》诗苑副刊。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彭敏,生于年4月24日,湖南衡南县泉湖镇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曾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新人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冠军、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出版专著《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曾许人间第一流:古代诗人骚客的激荡人生》。甘建华,生于年,湖南衡南县茅洞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著有《甘建华地理诗选》,配套出版《山程水驿识君诗——甘建华地理诗大家谈》,主编《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衡阳诗词三百首》《春天奔涌而至》《石鼓书院的月亮》《在那遥远的地方》《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等诗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