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40902/e3sbt9p.html药酒是作为中医药常用剂型——酒剂的别称,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史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一、酒与中医的渊源
酒作为药酒的主要原料是不可绕开的内容。依据“仪狄作酒”和“杜康造酒”的传说,酒在中华文明早期就已产生。《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意为大禹令仪狄造酒,大禹喝了仪狄做出的甘美的酒后,认为如此美酒会令人沉迷,并告诫后人。虽是夸张地将饮酒与国家存亡联系起来,但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人们就已认识到饮酒有利有弊。并且,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种类各异的酒器,可见在先秦时期,酒作为一种饮品,已在贵族中广泛流行,普遍应用于祭祀和婚丧嫁娶中。与此同时,酒也应用于养生和医疗,从“醫”(现为“医”)字的古写法中即可看出。
汉字有义寄于形的特点,“醫”由“医”、“殳”和“酉”组成。根据《说文解字》对“酉”的解释“八月黍成,可爲酎酒”,可以推断,在使用甲骨文的时期,酒就已经和医疗活动有了密切的联系。
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的《黄帝内经》也有不少关于酒与医药的记载。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酒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和性质:“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除此之外,还有记载用酒和药酒治疗“尸厥”、“寒痹”、“心腹满”等病症的案例。而在《灵枢》中有用药酒治疗寒痹的记载:“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一丈,并内酒中……”(大意为:寒痹这种病缠绵难愈,使身体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将各种药咀嚼成小块,用酒浸过的棉絮、细白布包裹,一起纳入酒中)。据此不难看出,酒也有驱寒散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酒既具有通经活络、振奋精神、祛瘀散寒,也有通血脉、行药势的作用。南朝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是对前代药物的一次重要总结,其中记载:“药家多须以行其势”,元代医家王好古,师从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杰出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推崇仲景学说,注重伤寒阴证的研究,他的《汤液本草》载:“酒能行诸经不止”。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是清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著:“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
不仅如此,酒还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医书《养生方》记载:“(去毛方)以五月拔,而以稱醴傅之”。其中“稱醴”是指上等酒,这里提到“去毛”以“稱醴”洗之,这与现代医学以酒精消毒杀菌的观念和做法十分相近了。《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秬鬯渳”,是记载了王去世时,小宗伯用以黑黍酿酒为尸体洗浴,可以使尸身长久保存。这也是借用了酒消毒杀菌的功效。
二、药酒的发明
在古代长期的医疗活动中,饮酒治病比较普遍。到后来,不局限于单纯用酒治病,人们借助其溶媒性,将药物浸泡在酒中,因而发明了酒剂,也就是药酒。剂型是指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它是药物施用于机体前的最后形式。作为中医剂型之一,药酒在中医中药中有广泛的使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药酒文化。药酒的制作,是配伍合适的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煤,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也有在酿酒过程里,加入适宜的中药酿制而成的。
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一种“鬯其酒”,鬯是指一种祭祀用的香酒,“鬯其酒”可能是指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可用于祭礼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最早见载于文献的药酒。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养生方》中,有中国关于酿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并记载了其服用方法与药效。“为醴:细斩漆、节各一斗,以水五口口口口浚,以汁煮紫葳……又浚。口麹、麦麹各一斗口口口,卒其时,即浚。口口口黍、稻口口水各一斗。并,沃以麹汁,滫之如恒饮。取乌嚎三颗,干薑五,焦杜口,凡三物,?口口投之。先置口罌中,即醸黍其上,口汁均沃之,又以美酒十斗沃之,勿挠。口口口塗之。十一口熟矣,即发,勿釃,稍口口清汁尽,又以口口酒沃,如此三。而口口,以晡时饮一杯。已饮,身体痒者,摩之。服之百日,令目明,耳聪,末皆强,口口病及偏枯。”这是已知最早的酿药酒方。
三、药酒的广泛使用
在上文所提及的汉朝《养生方》的目录中,题为“为醴”的文章有两篇,由此可以辨别里面记载了多个酿造药酒的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医家淳于意的二十五个病例,当时被称为“诊籍”。其中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居里、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情况,是中国古代最早见载于文献的医案。在这二十五个医案中,记载了一个使用药酒的病例:济北王患风撅胸满病,淳于意经过诊断辨证,给他服了药酒,使他的病愈。
南北朝刘宋时期的《小品方》流传于世六百余年,在《伤寒杂病论》流传不广的时期,在医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可惜宋以后亡佚,现存的是近代医家根据日本残卷重新辑注的辑佚本。在此本《小品方》中,也有药酒的记载,《小品方·卷一·治虚满水肿诸方》:“桃皮三斤,剥去上黑皮,取里黄皮,女曲一升,秫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女曲,五升汁饙饭,酿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其中女曲是酒曲的一种,这里记载了将药材如同酿酒一样和粮食一起酿制的酿制药酒方法。
到了隋唐时期,药酒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记载了极为丰富的药酒,有药酒方八十余首,涉及养生、预防和各科疾病治疗等多个方面,有治疗风癫的地黄门冬酒,治疗头面风的鸱头酒,治疗虚劳不足的五加酒。更有《千金方·酒醴》对药酒的专篇论述,总结了药酒的种类、制备和应用。在此基础之上,他还在《千金方》中对药物剂型的选择以及酒和药酒的利弊进行了论述。他强调,药物剂型的选择,应当随药物药性和疾病病因病机而选择:“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对于酒和药酒的危害,孙思邈提出:“凡服酒药,欲得使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逐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也就是说大多药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偏性,不可过服,即是是药酒,也应服用有度,中病即止。并且,他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包含了大量医学典籍。其中亦记载了不少药酒方,如牛膝酒、独活酒、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复方药酒。有清酒、灰酒和白酒等不同酒基,作为溶媒和辅料入药酒,不同的药酒也有不同的适应症。在使用上也极为讲究。除此之外,还提到了一种呵梨勒胡酒,这不是传自中原的传统药酒,而是西域所传来的呵梨勒药酒,是关内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窥得隋唐时期药酒的应用盛况,看到药酒强大的生命力,并展现出隋唐时期酿酒业的发展水平和药酒的制作工艺。
宋元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完善创新,药酒的酿制和应用进入理论总结的阶段,药酒酿制的工艺不断进步发展,酿造药酒的材料不可胜举。
到了明清时期,药酒在民间和宫廷都极为流行,种类也大大增多,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到养身延年,都可以看到药酒的踪影。
药酒的发展伴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亦如汤剂、丸剂一样是中医药物剂型的一种,其制备和应用,也应遵守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药酒也是药物,不同的药物配伍适应不同的病症,也有寒热温凉的偏性,不可滥服,当“有是病用是方”,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