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战中考的日子bull青皮核桃 [复制链接]

1#
对战中考的日子?青皮核桃文

周周你有没有吃过青皮的核桃?就是那种新鲜的,吃起来带着水分脆脆的核桃。需要剥掉核桃仁外面的那层*皮,剥的时候会很麻烦,万里爱吃。每次剥核桃的时候她总是会把一堆核桃仁上面的薄皮全部剥完,放到小碗里,然后一个一个用手捏起来吃。而我与她不同,我是剥一个吃一个,不喜欢等待。你有没有吃过汉堡?里面有肉饼的那种。我喜欢先把肉饼拿出来吃掉,而万里却是把面包、菜叶吃完后,肉饼留在最后单独吃。看着她的肉饼,我想再分她一口。距离中考还有天,如今的生活节奏是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一天13节课。万里说:“我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喜欢一瞬间的狂欢。所以我愿意沉淀天,来换中考出分那一晚上的狂欢。我更愿意中考出分之后,踏踏实实的,毫无愧疚的躺在床上睡一天。所以每当学习累了或不想再学的时候,就会幻想当自己成功时的样子,又能提起精神了。”对于物理万里真的是一窍不通,从小就没接触过什么电路图什么欧姆定律,那些串联并联都是啥呀?!但是上了初三之后,物理非常重要,如果不把它学好,就意味着中考已经失败,这是一个中考成功的关卡。我常和万里说,我是学美术的,理科一窍不通,帮助不了你。万里就跟物理杠上了,她不信做不好物理电路图,她不信跳不了立定跳远,必须要跟它们杠到底。我相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没有关系,她就是一只小蜗牛,一步一步地往前爬。我能想像到,万里有足够的耐心。就像吃青皮核桃和汉堡一样,把所有的核桃皮都剥完再吃核桃仁,汉堡会一直忍到最后,再吃那个肉饼。因为无论是剥核桃还是吃核桃,过程都是美好的,享受这世间所有的过程之美。对战中考的日子?挖个坑给你跳文

万里前两天语文默写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w背不过,默写的时候总是往我这边看。我看到了他抄袭我的,就趁他不注意时悄悄的把默写正确的这一页翻过去,在另外一页上写了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果然,w依我所料往这边看,然后紧接我就听到他转过头去给他同桌小声的说:“诶,我看着了!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我哑然失笑。过了一会儿他可能反应过来,又给他同桌说,应该不是这句吧?呵呵,有时候开开玩笑,给初三的生活加点调料。对战中考的日子?抬头看月亮??文

万里昨天晚上骑车回家到交通岗,抬头仰望,月亮特别美。温润如玉,淡淡的鹅*。隐约有些阴影,我知道那是嫦娥住的地方——广寒宫。想起来小时候背过的《声律启蒙》,“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不迷信,但我依然觉得这样的传说非常美丽,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填海、补天、追日、奔月……等红灯时细细凝望月亮很久,忽然落泪,在片刻之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感动万分。想成为一个成功作家,一直保持对宇宙万物的敏感是很重要的。《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她在成年之后去三峡游玩,坐船经过神女峰,抬头一看,竟潸然泪下。回到船舱提笔写下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作家、诗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还是对于中国整个发展史来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面对万物时,首先是诗人和作家发出感慨。种种情感通过作家的笔,向世人传递。所以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是大自然和人类之间情感的传递者。对战中考的日子?同是行路人文

万里放学回家八点多,冬夜的八点已经黑透了。路灯射出的光照耀着远方,庇佑着傍晚回家的学子们。走到一半,碰上一个中年妇女,带着她看着还很小的孩子,是个男孩。我听着他们的对话,跟了他们一路。那个男孩子用稚嫩的童音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妈妈接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一直到交通岗,周围的人都停下车边等红灯边打电话。“你怎么还没回来呀?”“我今天跟那谁谁去吃饭呢,你自己在那随便弄点菜吧。”柴米油盐酱醋茶。环顾四周,只有这一对母子在那里一句一句的对着诗词,在他们周围笼罩着中华文化的光芒。那个小男孩说:“妈妈,我考一考你吧。《芙蓉楼送辛渐》第一句是什么?”“寒雨连江夜入吴。”接着又说,“我还以为你给我出什么难题呢。”我想这就是诗词穿越千年而带给我们的力量。我很感动,对那个小男孩微笑颔首。又记:每天晚饭时是万里最放松的时候,她会给我讲述一天来发生的趣事。我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捕捉有趣的素材,让她打开讯飞语记,说话的同时转换成文字。记录她的初三生活,那些对战中考的日子。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