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西天峨天池探秘丨欧建雍神秘的天峨 [复制链接]

1#
甲氧沙林片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9357113.html

欧建雍,70后,广西天峨县下老乡圭里村人,国家级媒体记者。现居南宁,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常务委员,自治区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委员,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高端智库专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神秘的“天峨天池”(下)

文/欧建雍

四、“天峨天池”的奇人

“天峨天池”的人也奇,奇在善于从“无”中生“有”,从“有”中循“道”,善于无为而为。所谓: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唯不争,故无尤也。

天池边淳朴、善良、美丽的姑娘们

依山而居的圭里村人,如今分散在“天池”的东南、西南两面的沟壑丛林里生活,自然形成纳良、纳翁、纳立等八个自然屯,每个自然屯,少也有10多户,多的有多户。近百年来,一方面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自然屯都按照自身的繁衍渊源,塑造着不同的传奇人物,如纳立屯的王戁(壮语)、纳良屯的甫响唤(壮语)、八王的韦国强、纳翁屯的王甫雄、祥望屯的王龙珠(老八路)等,每个自然屯都塑造有自己独特而传奇的民间技艺人物,流传着不一样的真人真事。

王戁,哑巴和野兽为伍

圭里村有个纳立屯,现有多户,多人口,过去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小台湾”,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悟性很高,据说是创造圭里村,甚至下老乡“五个”第一:第一个用马驼桌球台进村;第一个骑摩托车过田坎赶集;第一个用竹排渡牛;第一个全屯都有超生户;第一个有人开奔驰、宝马车。

王戁出生在纳立屯一个贫穷家庭,从小不善言语,有时一天甚至几天不说一句话,,被屯里称为“哑巴”。由于生性孤僻,喜欢独处山林,慢慢被屯里人隔离,一个人到离屯里7-8公里的原始森林独居,成为名副其实的“野人”,圭里人村常常拿“王戁来了”来哄哭叫的孩子,意思是叫孩子不要哭,哭声被山里的王戁听到了,就会被王戁叼上山去做野人,变成野孩子。“王戁来了”成为附近村屯哄孩子最灵的办法。

其实王戁并不是什么可怕之人,反而是现实中在森林里守护纳立屯的“庄稼卫士”。他有“三大”奇特能量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一是力大无比。王戁生活在山里,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为生,因长期与猛兽作斗争,他一个人杀死一头牛、一匹马、一头野猪那是顺手的事情,砍柴不用刀,都是连根拔起,连根肩扛。二是百毒不侵。王戁一年四季不戴帽、不穿鞋子,一件黑色单衣、短裤度过春夏秋冬,身体上漏出来的部位皮肤粗硬,肩皮硬如牛皮,有刺的树木随便折随便扛,几十年从来没有人听说他生过病。三是心软善良,吃苦耐劳。王戁平时见到屯里的亲人来山上种地,早出晚归,很不容易,可种出来的玉米、红薯、洋芋等常常被流浪牛马或野猪等糟蹋,保护不好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每次看到这些食物被糟蹋,王戁都心疼无比,为了保护这些“庄稼”,他不怕辛苦,自觉日夜地守护在这些山地周围,与无数的流浪牛马、野猪、老鼠作斗争。平时纳立屯人到山里种地,来到王戁的居住地附近,经常见那里的树上挂有被吊着的“牛头”“马头”“猪头”,据说王戁杀死的这些牛马都是外地流浪过来的牛马或野猪,把这些“牛头”“马头”“猪头”吊在树上,目的是让本村人辨认,知道自己杀死的不是本地的牲畜,而是“来犯之敌”。

王戁虽然是义务为群众做“庄稼”保护神,但也惹来不少麻烦,附近人们丢失的牲畜,常常是认为被王戁杀死,而发生对他的群殴事件。年夏天,纳立屯一姓罗人家丢失了一头牛,后来到王戁居住地附近,发现挂在树上的一个牛头很像自家牛头,就认为是被王戁杀死了,而王戁一口否认,自己不会杀死方圆20公里以内的牛马。于是罗姓人家组织本族人员30多人来找他算账,听王戁要被邻村人殴打,纳立屯人也拿起锄头上山相救,引发上百人的群众群殴事件,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事件惊动了乡派出所,专门组织3名公安人员破案,但由于“牛像牛”,也没有什么DNA鉴定,侦破案件难度很大,导致纳立和纳良两屯的群众经常发生摩擦。直到当年临近春节,罗家的牛自己回来才真相大白。后来,听王戁说,自己肯定杀死的不是罗家牛,是因为自己对该牛观察了几天,对其品性习性了解,确定是远方来牛后才下手的,自己不会伤害本村人的牲畜。

纳立屯在圭里村由三个“之最”:圭里村最边远的山村,圭里村最后一个通公路,圭里村最后一个通水通电。但在王戁精神的影响下,在脱贫攻坚号角的感召下,目前成为圭里村最富裕的自然屯。该屯轿车拥有率97%,全屯有9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还在村里建设了别墅,是圭里村拥有奔驰、宝马车最多的村庄,可以说是天峨县的一个世外桃源。据圭里村干部黄景齐介绍:纳立屯之所以致富,是因为纳立人有力气,吃苦耐劳。出去务工都是选择收入最高,最为艰苦的活路干,基本都是到发达地区修高速路,室内的低收入工种他们从来不做,平均一人一天收入都在以上,而且都是组团承包,哪里最艰苦最难啃的活他们就往哪里跑,组成高速公路建设“敢死队”,奋斗在祖国各地高速路建设工地上。

甫响唤,瞎子以摸鱼为生

甫响唤(已故),真名叫罗少修,年出生。4岁时,因饥荒从贵州逃到纳良屯居住,刚到纳良时以挖吃野菜养命,因吃到不知名的毒野菜,吃瞎了眼睛,从此柱着拐杖过日子。甫响唤自幼悟性很好,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据说在村里还是个山歌手、八仙手、二胡手,山歌可唱五天五夜,八仙都是原创自编自吹。后来娶妻生子后,人们称他为甫响唤(“甫”是爹的意思,“响唤”是很会唱山歌的意思)。

困难时期的甫响唤

由于眼睛不方便,不能下地干活,甫响唤只能靠着摸鱼换取粮食。七十年代期间,“打劳”河的鱼很丰富,鱼的品种也很多。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由于电鱼机以及炸鱼的泛滥,打劳河的鱼就越来越少了,他被迫不断地探索摸鱼经验,无论是春夏秋冬,他一如既往地下河摸鱼,慢慢地就非常掌握鱼的习性,便在河里为鱼儿“建设家园”。把它们藏了起来,别人打不到鱼,他下河每次至少也会摸得一两斤上来,这样屯里的人想吃到鱼,都会自觉地找到他,他也很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光靠摸鱼,甫响唤就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了。除了摸鱼,他利用时间,学习各种农村乐器,16岁的时候,屯里各类吹拉弹唱,敲锣打鼓的东西,他都很熟练。农村红白喜事,都需要吹唢呐,这样甫响唤也自然地成为唢呐专业户,每年农闲季节就忙个不停,充实的生活给他不少的生活乐趣。

甫响唤还是个喜欢走南闯北的人,他柱着拐杖,到过金城江、南丹、天峨等等,也摸着走过贵阳、长沙、昆明、柳州、南宁。屯里和他同龄的人,都没比他走远,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个“眼瞎心亮”的人,他常常在村里和小伙们讲外面的故事,讲国家的政策,活得有滋有味。靠着摸鱼和唱山歌的技能,甫响唤娶了一善良的贵州女孩为妻,他的故事被当地的读书人编成《瞎子摸出美人鱼》和《瞎子与文盲的电视情缘》发表在年的广西电视报上,获得了广播电视文学作品二等奖。

如今,在甫响唤等的影响下,纳良屯出了一些八仙、山歌等的非遗传承人,最有名有两名八仙大师,一位是王宗全,一位是黄光回,这两位可以说是下老乡,甚至是天峨县的八仙名人,经常被请到天峨县各地,甚至广西一些地方吹唱,靠吹八仙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圭里村的“厅级干部”。

唢呐

类似甫响唤、王戁这样的人物,在圭里村有不少,盘居在天池边的八个自然屯,每个自然屯都会有1-2名这样的奇人,这些奇人的人文教化思想锻造着当地人们的勇敢、淳朴、团结和善良。

五、“天峨天池”的奇物

“天峨天池”的物更奇,奇在人们生产出很多“象形”的物品,物如其形,形中有理(礼),让人们在享用时,不仅体会到物品本身表面的清甜和美丽,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伦理意蕴。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天池”边的人们生产的物品,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象形”,来托物言情,托物言志。通过物品的形状和味道,表达情感,大多物品都是“会说话”的精神物质。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根据地方的山水食物和民族文化特色,生产有各种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娱乐物品和文化特色食品近百种,著名的有“三角豆腐”“四方头巾”“五毛情毽”“六角水桶”“七色糯米”“八人雁枕”“九锥犁耙”“定亲糍粑”等等。

(一)三角豆腐

圭里村的豆腐,是拿溪沟的泉水和山上种的绿色黄豆制作而成的,豆腐香味四溢,煎煮不烂。三角豆腐是拿一块四方的白豆腐,切成八块三角形的豆腐,在三角豆腐最长最软的一面,切下一个刀口,在刀口处,塞进不同喜好的馅料,形似人体的三角地带,吃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可以煎、煮、炖着吃,可以当饭吃,也可以当菜吃,一块三角豆腐大概有近20种吃法。

圭里的三角豆腐是情意礼仪豆腐,因制作手工复杂,豆腐量有限,一般婚宴喜事,客人按十人一桌,送上一碟十块的煎豆腐或者一大碗十块的煮豆腐,豆馅多为清淡的馅料。如是平时的亲友来往也是控制着吃,按桌上人头先送上一人一块清淡馅豆腐,条件允许的话再送上第二次,让每个人可以吃上两块。还有人想吃第三块的话,便送上放着朝天辣馅料的豆腐,不知礼节的人一口咬下会让你辣得哇哇直叫,直至泪流满面。寓意再好吃的东西也吃不过三,吃过量会让你“伤心流泪”。

圭里村的猪蹄炖三角豆腐,还称“补阴壮阳”豆腐,就是拿用生态树叶调配制作的三角豆腐和猪脚一起炖煮,无论炖多长时间,再硬的猪蹄都是猪蹄先烂,而豆腐却成蜂窝式的膨大和硬实,越煮越“有神”,形成阴盛阳衰之相,但吃上炖不烂的三角豆腐之后,男人就会更加阳刚。为此,当地有习俗,刚结婚的青年男女,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意,新婚的女子都要为丈夫献上猪蹄炖三角豆腐,给丈夫补补身子。

天池的名吃——三角豆腐

(二)四方头巾

四方头巾是当地人们用蓝淀染棉花线成黑色、蓝色、白色后,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正图案,织成方格块布,然后按一块长约1.5—1.8米,宽40公分的一块块方布,折成圆形,戴在女子头上。80年代之前,圭里村的女子都要戴上四方头巾,以示规矩、单纯和善良。

四方头巾的图案都是方正的,而且也是方正折叠后戴上。传说,有个女巫婆经常来到圭里村为村民“滚蛋”算卦,专门算孩子长大是否孝顺听话的事情。巫婆在每次算卦时,都要拿鸡鸭蛋来滚在一块一米多长,40公分宽的黑色蓝淀布,男的用鸭蛋滚,女的用鸡蛋滚。方法是由父亲或者母亲拿布头的两角拉直,孩子拿一头两角拉直,父母一头抬高,孩子一头拉低,然后将蛋从高处往低处滚,连滚三次,如果滚下的蛋顺轨道从头到尾滚到底,说明孩子很听话。如果滚下的蛋,滚动时偏离轨道落地,说明孩子很不听话,不按人生“轨道”运行。听说,巫婆滚蛋时,十有八九都是偏离轨道的,偏离轨道的孩子,就需要纠正,纠正需要宰鸡宰鸭,甚至宰猪给巫婆做法术,宰下的鸡鸭,用来招待巫婆,还要留1/3给巫婆拿回家享用。后来人们发现,巫婆在“滚蛋”时,哪怕是很顺从的孩子也被滚离轨道,就觉得很奇怪,就问村里一名在乡里教书的老师,老师一语道破天机,说无论是鸡鸭蛋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很少有特别圆的蛋,两头大小不一的蛋,从很直的布匹轨道滚动,肯定是不顺不直的,肯定是要偏离轨道的,巫婆是个骗子。人们便把巫婆抓起来,巫婆承认利用“滚蛋”不按轨道滚来骗吃的事实。于是,人们将巫婆用来“滚蛋”的黑色蓝淀布,折成圆形,套在巫婆的头上,叫她永远戴在头上,以后做人要老实点,不要到处骗人。

当地的特色民俗饰品——四方头巾

此后,在圭里村一带,女孩子5岁开始就给她带上“四方头巾”,寓意要做规矩、纯洁、善良的孩子。开始,头巾都是黑色,带在女孩子头上不太好看,有人就发明在头巾上织上方格的黑白格子,也代表方方正正做人,带起来也好看,黑色头巾由此变成方格头巾并在壮族一些地区流行至今。

(三)五毛情毽

五毛情毽是圭里村一带壮族青年用来传情的一种传统民俗运动工具,是用五根公鸡毛、干笋壳、竹子皮、红头绳制作而成的鸡毛毽。拍鸡毛毽是单身男女用来边拍边唱山歌传情娱乐的民间民俗娱乐运动。

每年春节大年初二开始,直到十五,人们相互到各村屯做客,是拍毛毽最旺盛的时候,都是一屯到另一个屯做客的男女唱拍,本屯人不相互对拍,拍毛毽的时候一定要唱山歌,不会唱山歌的一般不参加对拍。

对拍的五毛情毽

拍毛毽是当地最煽情、最看出青年男女修养和情窦的娱乐方式。唱拍毛毽都是在大堂(如今的大客厅)上拍,开始时,都是一对胆子比较大的男女先起头拍,接着相互看得上眼的相互邀请对拍(就像城市里邀请跳舞一样),一对接着一对,一直挤满大堂为止。对拍时,都是男在一边,女在一边,一昂一拍,一唱一合,你来我往地边唱山歌边拍毽子。壮族女孩穿的都是侧边系扣的黑蓝色蓝淀布衣服,衣服长是盖上裤头5-6公分这样,在拍毛健的时候,注重修养的女孩都会一手拍毽,一手捂着衣服下端的肚脐眼处,防止肚脐露出。这个时候,男方总是在拍毽子的时候故意拍歪,或者唱些幽默的山歌让对方笑到不知失措,露出肚脐眼。往往是拍到尽兴的时候,女人一昂一拍,黑色衣服下面就露出白白的肚脐,青春期的男青年,看后便情性大发,洋相白出,弄得在场的女孩面红耳赤,整个场面笑声、山歌声、甚至“骂声”连绵不断,极乐无穷。通过拍毛毽,青年男女大都看得出对方的性情修养,从中选择自己中意的恋爱对象。

(四)红糖米花

红糖米花是壮族人们接待送礼的民间特色小食,下老乡一带的红糖米花就像瑶族地区的“打油茶”一样,用来接待客人,是地方接人待物的礼仪食品。

天池待客礼品——红糖米花

红糖米花的制作方法也比较复杂,先是拿糯米煮熟,晒得半干,然后用竹米筒将米粒压扁再晒干,保留起来。等要有客人来的时候,就拿出来和沙粒一起大火暴炒,把一粒粒扁平的糯米炒白炒爆后留凉。然后将黄皮蔗制作的红糖煮沸后,使糖液面起泡状,加入适量姜片,掌握好火候,到一定火候的时候将火熄火,将爆白的米花倒入糖水中搅拌粘合,再倒到圆形大簸箕里,用竹米筒压平成大圆形,切成一块块大约10公分左右长宽,3公分厚度的四方米花块便大功告成。

用红糖米花接待客人很有讲究,一般都是新年拜年或者为孩子送背带的时候用来待客。客人到家坐稳板凳之后就送上一碗米花给客人解渴。为客人盛米花时,一般要盛两块,让米花超高出碗口,以示满心满意待客。同时倒进一些白开水,白开水的量要基本盛满下层一块米花。客人在吃米花的时候,主人都要告诉客人从上到下慢慢吃,懂得礼节的人,都会从上到下开始吃,等吃完上层一块后,下层一块刚好在水里融化完毕,然后将剩下的糖水混合米花汤一口一口喝完。不懂礼节的人,常常是因为口渴,先喝碗里的水,结果只剩下全是干米花,而干米花是需要慢吃慢嚼的,等其他人都吃完了,他都还在那里慢慢嚼,感到很尴尬。

(五)定亲糍粑

定亲糍粑是当地人们专门用来为孩子定亲的红色糍粑,用糯米、白芝麻等作原料。一般大小直径为15公分左右,厚度为2-3公分。

定亲糍粑如今已成为地方美食

过去圭里村都有定娃娃亲的习俗,男孩子8岁左右就要给他定亲。看上哪家女孩子,就要通过媒婆去说亲,第一次说亲要给媒婆带上18个左右的小糍粑,外加一块红糖、一块布匹等礼物。一般第一次说亲,对方如果没有考虑余地就会退回所有的礼物,如有考虑的余地就会留下2-3个糍粑,其他礼品都会全部退回。隔十天半月后,媒婆又去第二次,如果对方不愿考虑,也是全部退回礼品,如果对方继续愿意考虑的话就留下一半糍粑和一块红糖。这样需要反复多次,连续3次都全部退回礼品,说明这们亲事完全没有希望;如果对方同意的话,三次之后就全部收下所有的糍粑,这们亲事就算成功一半(已吃糍粑)。对方收糍粑后一个月左右,男方家就要去定亲,这时定亲的糍粑就要做成一大八小,大的直径7-80公分,小的和原来一样,系上红布后要两人抬到女方家,女方接受大糍粑寓意大团圆,定亲成功。在往后的娶亲迎亲环节都少不了红糍粑,只是每次的数量和形式不同,当对方同意亲事后,要得最多的要到上百个,主要是要来全部发给女方的亲戚朋友,作为定亲信号食品,意思是要告诉亲戚朋友,孩子已经定亲。为此,当地人把定亲是否成功叫“吃糍粑”,如已经吃了糍粑,说明成功了,如没有吃说明黄了。

定亲糍粑被送到女方家后,一般当天不会吃,大都留到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拿出来吃,可以烤着配红糖吃,也可以油煎着吃,甚至可以切片拿来煮甜酒吃。总之,吃定亲糍粑时,代表开心,代表家中有喜。

(六)“天峨天池”的文旅开发价值

年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开发“天峨天池”,正是江南好风景,开花时节又逢春。作为深藏在“深闺”里的乡村特色资源,“天峨天池”此时显露出真面目,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对推动边远山区乡村振兴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天时。目前,下老乡乃是天峨县缺少一块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乡村自然资源综合性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示范项目,“天峨天池”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刻的人文文化精髓,通过风景观光参与民族文化体验感强等独特特点,对人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填补广西与贵州边界农业旅游文化项目的链接与融合,可以作为以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医药研究等,集科研、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示范农业产业链,成为黔桂两省(区)6县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

——地利。位置处于云贵高原南麓,地形沟壑纵横,自由风光独特,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影响,其特点是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较足,气候变化随山地垂直差异明显。春季温和,暮春初夏雨多,盛夏晴热高温,秋季凉而不寒,冬季寒冷,但严寒期短。多年平均气温17.5°土壤以板页岩风化土为主,占72.2%,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含磷钾丰富,呈微酸性至酸性,适种性广,宜于稻、油、果、蔬、茶等多种作物生长。

位于天峨县西北部的红水河畔,是世界第二大电站龙滩水电站的库区生态核心区,为两省(自治区)三市(自治州)三县7乡(镇)交界地带,即北部和西北部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平塘县隔红水河相望,南部和西南部与百色市乐业县接壤,东部与天峨县向阳镇相连。贵百高速和南天高速贯穿,位于两条省级高速路的交汇和出口处,向北不到20公里是世界最长水上栈道公园——贵州红水河景区,不到公里即为“中国天眼”,向南30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乐业天坑”,向东80公里便是龙滩水电站的坝址和龙滩大峡谷,向西沿红水河而上不到公里便是贵州黔西南州望谟蔗香滨湖康养小镇旅游区。东、南、西、北到国家级5个旅游景区均为1个小时交通圈。

——人和。作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居住地,民族文化浓厚,两省六县的群众,含壮、布依、瑶、苗等20多个民族生活习惯汇聚一此,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厚重。各种民族的山歌、唢呐、刺绣、土布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艺术等特色文化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农家文化,体现耕读传家,崇德厚学。“天峨天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各民族孕育着政治家、艺术家、作家、企业家等乡贤人物。具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的人文底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