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学毕业返乡务农,打造高端品牌,实行网络营销,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锋力量——
互联网时代“新农人”
海南日报记者李磊
回乡创业的邢福甫运用所学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机农业,打造出一个绿色无公害的芒果品牌。本报记者李磊摄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的优质黄皮深受市场欢迎。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戴上草帽,提上果树生长记录本,早上8点,日头刚刚从东方升起,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佛老村的邢福甫就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在百亩芒果种植核心区巡逻一遍,查看果树长势,检查粘虫色板,指导工人操作。
年,毕业于海南热带农业学院的邢福甫,怀着一颗回到农村,投身农业,做一名新型农民的壮志雄心,返乡投身于芒果种植行业。
一名大学生种地,怎么去种?又能种出什么?
邢福甫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如今,他运用现代化无公害种植技术种植出的高品质芒果,进驻到高端水果市场,并运用电子商务、体验式农业,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水果品牌。
现代化农业已不再是仅仅“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新农人”的加入,他们运用先进农业知识,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生产理念,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走在了前列,激发着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A
“我要做的是高品质的农产品”
30亩试验田种出的芒果十分成功,让同村的芒果种植户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听说我要回老家种地,家里人极力反对,认为花这么多钱供我上大学,就应该跳出‘农门’,否则面子上说不过去。”说起11年前的选择,邢福甫仍然记忆犹新。
其实,返乡种地是他上高二时就已下定的决心。热带果树种植——这个专业是邢福甫高考后填报的唯一志愿。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种植高品质的热带水果大有可为。”邢福甫说,最终他说服了家人,因为他要做的,是不同于村里传统种植业的高品质农业。
此前,黄流镇的农民早已有芒果种植的传统,但由于土地分散,品种长期得不到改良,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芒果品质不高。小打小闹的传统种植方式,使一些农民有时候一年每亩收入还不到元。
邢福甫刚毕业的两年,他的大部分同学都渐渐远离了所学专业,分布在销售、行政等行业,像他这样坚守本专业的几乎没有。“他们不少人认为从事农业工资少,又没有前途。”
但在邢福甫的眼中,海南这片热土却充满着希望:他以30亩芒果地为“试验田”,引进先进种苗,并把从学校学到的嫁接改良等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开始“大展拳脚”。
为此,他付出了比其他同学多得多的汗水。创业之初,邢福甫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芒果地里,常会有各种不知名的飞虫,成天待在闷热的果树林里,他却不得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随身携带的大茶杯很快就会见底。特别是果树第一年开花挂果的那段时间,他常常要忙到晚上六七点钟,晚上睡觉时,身上像针扎一样疼。
30亩试验田种出的芒果十分成功,不仅比传统方法种植的早熟两个月,而且实现了一年两次结果的重大技术突破。邢福甫让同村的芒果种植户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B
“好的农产品不缺,缺的是营销”
传统收购价为每斤4元左右,而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芒果,一箱10斤能卖到元
试点成功了,但邢福甫依旧不满意这个结果,他要运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打造一个绿色无公害的芒果品牌。
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产品,开始在他的芒果种植核心区全面铺开;采用生物堆肥技术,让芒果树生长全程无化肥;及时淘汰衰退的植株,确保果树保持在生长的旺盛期……
为更好地帮助周边农民,将这些技术推广出去,邢福甫还成立了芒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手把手地教农民掌握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让他们淘汰以往落后的品种。
在销售上,邢福甫也“独辟蹊径”:在芒果外包装箱上印上